5月15日是第27个国际家庭日。一批收藏在陆家嘴金融城的老物件,悄悄提前向西跨越黄浦江,回到了位于老城厢的昔日“屋里厢”…… 近日,一个名为“重回屋里厢——时光里的上海人家”的沉浸式体验展,在豫园商城开幕。展览陈列的近400件“上海制造”“上海品牌”老物件,都由位于浦东的上海有恒博物馆提供。 这不仅是有恒博物馆第一次在浦西办展,也是疫情以来,浦东非国有博物馆首次在馆外举办活动。
这是老物件的“屋里厢”,也是你我的“屋里厢” 走进文昌路67号2楼的展厅,宛如走进了一台时光机,观众立即就能感受到此次展览的与众不同。 一台老式童车,一台老式玩具钢琴摆在入口处,没有加上起阻隔作用的红绳或玻璃罩,观众可以随意把玩弹奏。“哟,看这款式比我儿子还大呢,但声音还是很好听。”一位阿姨敲击玩具钢琴的琴键,清脆的《卖报歌》乐声流淌而出。 展览的主体设置为三个不同年代的普通上海人家“客厅”。“客厅”定格的年代,由挂在墙上的1933年、1970年、1984年日历予以提示,散点式地选取上世纪20~40年代、50~70年代以及80~90年代的代表性上海家庭生活物件。 不管是锈迹斑驳的大白兔奶糖盒、未拆封的回力鞋、被时光雕琢过的光明牌雪糕箱,还是上海牌缝纫机、收音机…… 这一件件日常用品和明星品牌,不仅让观众沉浸在上海“小辰光”的家庭场景与氛围中,也让“上海出品”汇聚成为上海昔日的骄傲。 有趣的是,相比上世纪30年代的老物件,反倒是搜集更近时代的物件更加困难。有恒博物馆馆长陈败表示,具有“十里洋场”风味的老上海物件,在大众观念中更具文物意义与艺术价值,因此有一个不小的古玩收藏圈子可以交流“淘宝”。 而一个生产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斗橱,材料是便宜的三合板,东西也是“大路货”,上海人家大都淘汰了,可谓是“难觅踪迹”。 为此,陈败一方面在浦西老城厢的拆迁工地上“捡破烂”,一方面则将目光投射到上海以外。“上海曾经是轻工业发达的城市,上海出产的家具、电器,在全国各地家庭中都是‘大件’。” 陈败发现,这些上海老物件,还有不少仍在外省市留存或是使用着,因此他花了大力气把它们购回上海,“一个旧柜子只卖几百元,但架不住路途远、东西大、运费可能就要好几千元。” 大到窗户条屏,小到饭盒、帽子、毛巾,大部分展览做到了有迹可循,有出处可证,组合、摆放方式,也是“应该有的模样”,让观众“一见如故”。 馆藏走出去,对有恒博物馆意味着什么? “这是有恒博物馆第一次在浦西办展,我们还打破了博物馆展陈、运营的许多固有思维。”陈败表示,疫情客观上导致文化发展受到巨大冲击,因此该馆希望一改博物馆“朝南坐”的运营方式,从把观众请进来,转为把展览送出去。 据了解,上海有恒博物馆位于浦东大道288号,自去年2月起就免费面向市民开放。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近400平方米的空间内,展品以老上海历史风貌与民间生活样态为特色。自3月17日恢复开放后,每日仅可接受50人次的观展预约。 由于办展条件受限,在复工的同时,博物馆与豫园商城取得联系。双方一拍即合,实现品牌合作,以有恒博物馆出展品、设计、宣发方案,豫园出场地以及其他技术支持,仅仅一个月时间,就把此次展览呈现出来。 掀开大衣,你能看到“上海”商标; 触摸书桌抽屉的锁孔位置,你能摸到“国营上海立新家具厂”的铭牌…… 此次展览中,大部分老物件都可用手触摸。“座椅可坐,书籍可翻,这是博物馆前所未有的大胆展陈尝试。” 陈败坦言,这必然对展品带来损伤,但他认为这对展览效果而言是值得的,“观众身处老城厢这样的上海文化起源地,像过去一样使用、摆弄这些日常物品,内心一定会生发出不一样的感受。” 走出浦东、来到浦西,也是有恒博物馆“自我造血”探索之路上的一大步。“开博物馆不赚钱。”陈败坦言,几乎所有非国有博物馆都存在着生存压力,即便卖票也是杯水车薪。 此次展览依旧是免费观展,但采用独特的利润转化形式。配合沉浸式的老物件陈设,“有恒照相馆”面向观展的家庭,推出拍照留影的文创消费服务。 近期,展览还将邀请515组参与抗“疫”的家庭,回到“屋里厢”留影。 展览还以第三方品牌合作的形式,特设上海手表展区,汇聚过去数十年的经典款式。上海手表是过去家庭的“四大件”之一,也是今日新国潮的代表。产品植入在此次展览中不仅不突兀,甚至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陈败透露,随着有恒博物馆不断拓展可持续运营形式,力求在三五年之后基本实现“自我造血”。在他看来,这家身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非国有博物馆,也肩负着探索博物馆事业转型方向的使命:“希望有恒的模式能做出自己的特色,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也能让同行业者从中获得一些借鉴。” 部分摄影:曹之光 详情可见:https://mp.weixin.qq.com/s/WpVCHZXfkj0ASfcu4K134A (来源:浦东发布微信公众号 选编: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