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而建设学习型城市则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1999年首都北京首次提出“进入学习化社会”的建设目标,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创建的探索之旅。 一、以评促建: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路径与推进模式 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经二十年,是一个以评估推动建设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评估是抓手,是主要推动方式,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在北京举办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2013年前后达到顶峰。 1.北京学习型城市评估是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性评估 评估是对事物和过程进行的连续性价值判断,学习型城市评估是对城市迈向学习型城市的过程、元素、路径、举措、建设效果和特色进行的形成性评判。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大支柱:一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二是学习型组织建设,三是学习型区域建设,评估正是指向这些点位,尤以对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和学习型区域(learning region)的评估为重。对学习型组织的评估涵盖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医院、学习型机关等,以学习型企业为典型。2001年启动区(县)级层面的学习型区域评估,即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先进区(县)评估,2012年升级到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示范区(县)评估。这些评估不是横向对比评价,不是分出谁高谁低,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重在过程,重在自身提升,重在评估对建设与发展的促进。 2.“行政主导,多重激励;指标引领,专家评分”是北京学习型城市评估的运作方式 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行业和区县发文启动评估,企业、社区、事业单位、街道乃至区县政府根据文件要求申请参加评估,一旦通过评估或验收即给予相应称号和资金奖励,属于“有名有利”,参与积极性普遍很高。学习型城市的每一项评估,都研制了操作性很强的评估指标,并面向受评单位公开,很好发挥了指标的导向作用与引领价值。比如,“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单位评估指标体系”中“将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公司章程”,“在企业基层开展了学习型团队(部门、班组)创建活动”等,指标导向性十分突出。北京市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特聘专家组,特聘专家具体实施现场评估。专家的最终评估结论在听取汇报、实地考察、访谈问询和综合讨论的基础上给出。 3.依托评估解决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方向和路径 首先,学习型城市评估激发了各区的建设动力,无论是先进区还是示范区,学习型城市评估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评估给各区带来压力和竞争,但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和动力,包括荣誉称号、奖励资金、媒体宣传,以评促建使学习型城市建设持续充满活力。其次,系统化的评估指标和丰富内涵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向标。比如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有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对于各区建设学习型城市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指标解读深化和提升各区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认识,有效推动落地实施。再次,培育先行、专家指导和反馈提升是以评促建的系统化路径。各项评估验收皆以前置培育为基础,即先申请得到批准,在专家指导下培育和创建,经专家初步认定达到一定水准方接受评估验收。专家指导贯穿于评估全过程,评估专家同时也是指导专家,专家的调研、访谈、视导、建议是常态化的,这个过程至少持续半年的时间跨度。作为一项发展性评价,各类评估都是重过程而非结果本身,反馈是持续发生的,最终评估结果的反馈则是评估对象改进提升的重要机会。 4.基于评价引领而持续深化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模式影响深远 评价引领在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二十年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评促建是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键特征。基于评价而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模式,具体包括:一是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三支柱“亭屋”模式(图1);二是“战略规划—指导管理—组织实施—评估验收—反馈改进”的“PMIAI五环节”学习型城市建设运作模式;三是学习型城市建设与教育综改、经济提升、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密切结合的“五互动”模式。上述模式及典型案例在首届和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进行了展示,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认可,并在全球宣传推广。 图1 三支柱“亭屋”模式 二、学习型城市监测:北京的率先选择与初步探索 监测是对事物的监督、测量和赋值,学习型城市监测是对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质量、水平进行的持续性检验和测量。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关键特征》,提出 “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是抽象的理论,而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措施;要建设学习型城市,不仅需要坚定的意愿和承诺,还需要一套关键指标,以监测建设过程”。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是北京开展学习型城市监测的重要契机,北京成为中国最先开展学习型城市监测的城市。 早在2012年,北京即启动了全市社区教育监测,为学习型城市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西城、东城、顺义、延庆共4个区参与学习型城市监测试点;2016年7月,北京市教委等14个委办局联合发布《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其中提出“研制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开发学习型城市监测评估工具,构建监测评估制度体系”,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试点的各区达到8个。试点监测发现,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在“组织与制度保障”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两个维度上最为突出,评分度在90以上;“基础条件保障”居中,评分度在85以上;“城市发展与管理创新”“学习型组织建设”评分度相对较低,表明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在这两个维度上还有很多差距,尤其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推进。 2017年11月,教育部职成司发布《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实践的通知》,全国有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武汉、长沙、太原和宁波共8个城市参与,北京是主要参与城市之一。2019年10月,教育部职成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把参与监测的城市扩大到100个以上。北京积极响应文件通知精神,11月市教委发布《关于开展学习型城区建设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面向全市16个区开展监测,以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创新发展。监测结果表明:各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终身学习渠道不断拓宽;多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得到培育发展,多层面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老年教育稳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持续发展;新形势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有待加强;学习型城市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比较突出。 在北京学习型城市发展的二十年历程中,评估是推动建设的主导模式,但在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之后这种模式逐渐式微,让位于监测。究其原因,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外部环境、保障条件、发展阶段、路径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促使北京学习型城市进入到一个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三、学习型城市从评估到监测:北京的转型与嬗变 1.学习型城市的内生性发展 依靠外力尤其政府的强力推动,北京学习型城市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些外力包括评估评价、资金支持、专家视导、文件指令等,行政推动的力量非常强大。然而当下政府的投入大幅缩减,行政的强力推动不复存在,评估评价活动日渐减少,而同时,区域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积极性跟十年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各区申请参评示范性学习型城区的数量远低于预期。学习型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绕不开内生动力这个重要命题,而学习型城市的内生动力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和基于永续学习的创新,撬动这个内生动力,学习型城市将充满发展活力。终身学习在个体、团队、组织和区域层面全方位推进,不同层面的终身学习在理念、能力、素养、氛围加以塑造,理念和认识首当其冲。此外,北京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正在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学习型城市要从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向政府引导的“自下而上”转变,增强市民的参与度、自组织和终身学习的内驱力,作为政府要着力加强终身学习服务的基础能力建设和营造良好环境。学习型城市的这一转变,恰如将“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也正如《学习型城市科克倡议(2017)》提出的“激发终身学习者的潜力”“释放家庭学习、社区学习的潜力”,持续提升组织学习力、社区学习力。 2.学习型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现代社会,推动事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第三部门的力量,其中市场的力量主要依托企业,第三部门的力量主要依托事业机构和NGO组织。北京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行政的力量是首要的,其次是事业机构尤其社区学院、开放大学和成人教育机构的投入和参与。学习型城市是一项综合性战略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但任务主要落脚于区域社区教育机构。学习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政府的力量仍然不可或缺,但要积极撬动市场的力量,或者通过政府购买和政策引导,使得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其中。教育机构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北京的高等教育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继续依托社区教育机构之外,应把职业院校和大学的资源和潜力发挥好。 3.学习型城市的融合性发展 融合是当下社会的重要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学习型城市建设要促进社会的包容,倡导包容性学习。未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融合性发展在于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融入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北京市政府2018年提出“城教融合”也正是表达了城市与教育的有机、深度和全方位融合。未来一个时期,北京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必然要与首都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找到更多结合点。真正的学习型城市也必然是创新城市、智慧城市、文明城市、人文城市和生态城市。学习型城市是由教育部门主导推进的,而教育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未能更加宽阔。学习型城市建设走上成熟,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多维度链接得以实现,政府应大力支持学习型城市的融合性发展。 4.学习型城市的增进型发展 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发展得益于教育发展,建立在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发展基础之上,尤其常规教育之外的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是其重要支撑。过去二十年,北京学习型城市的各种投入十分可观,产生的社会效益亦相当显著。今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在提升人力资源,促进就业创业,积极应对持续加速的老龄化等方面。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学习型城市,相当于是对学习型城市的培育,培育到一定阶段就有了自我生长力和更多溢出效应。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应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重振、优化社会治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引用本文请标注:韩民,李兴洲,孙加龙,张伟远,国卉男,史枫. 面向人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笔会系列二 [J].终身教育研究,2020(3):3-17. (来源:终身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史枫 选编: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