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放大学走过了辉煌的60年。60年来,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再到社区教育,学校为数以千万计渴求知识的人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日前,就上海开放大学60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亮点和特色等,《在线学习》杂志专访了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 袁雯强调,上海开放大学正在朝着建设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开放大学目标砥砺奋进。未来的上海开放大学,将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一流的开放教育、一流的联动融通、一流的智慧校园、一流的治理模式、一流的战略服务。上海开放大学将在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奋进中灿烂。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 在线学习:今年是上海开大建校60周年,回首60年风雨历程,您是怎样的心情? 袁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首先感到的是自豪。1960年,上海市在全国最早一批成立了电视大学。60年来,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学校以开放、远程的新型教育方式,为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适学年龄段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学习机会,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从最初南京路上的两层楼面,到如今覆盖全市的办学网络,上海开大已经成为上海市终身教育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承载者,成为广大学习者追求知识、追逐梦想的奋斗家园。可以说,这60年是学校辉煌发展的60年,是一代代上海电大和开大人砥砺奋进、不断创新开放办学模式的60年,对此我深感自豪! 当然,这份自豪也让我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大众对更加优质、便捷教育资源的渴求,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推进学校事业再攀新高峰,让社会大众更加认可开放教育的教育形式,更加认可开放教育的品牌和质量,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在线学习:60年来,上海开大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袁雯:学校的诞生、发展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办学优势,全力服务城市建设发展也始终是我们重要的办学原则。60年来,上海开大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第一是人才培养。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再到社区教育,学校为上海数以千万计渴求知识的人提供了各种学习机会。至今,学校共培养了本专科学历毕业生55万余人,开展非学历教育1600万人次,社区教育服务1400万人次,这样的办学规模和成绩是上海市其他任何一所高校都不能替代的。 第二是城市情怀。上海开大的存在为上海这座城市增加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学校实行“注册入学”制度,无论什么户籍、职业,只要满足入学条件,就可以来学习。通过学习,学员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发现了更好的自己,赢得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学习者通过在开放大学的学习感受城市的人文情怀,感知城市的温度,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上开人始终坚持的办学初心。 第三是办学模式。60年艰辛探索和建设发展,学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办学模式,上海开大的办学体系覆盖全市。今年7月15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学校60年办学成绩做了深入报道,题目就是《城市有多大,大学校园就有多大》。 提供开放大学中国模式 在线学习:开放教育开辟了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60年历程,上海开大有哪些办学经验值得总结? 袁雯:首先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混合式教学模式显现出自身独特的优势。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最早探索者,上海开大在开展大规模混合式教学模式、缓解成人学习者的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有效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制订了混合教学框架和指南、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培训、注重互动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有效学习实践等。 其次是合作办学。开放大学是“小身体长手脚”,仅依靠学校校内有限力量,快速反应、规模化培养城市建设发展亟需的各类紧缺性、应用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必须走合作办学的道路。多年来,上海开大不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先后成立了上海工匠学院、民政学院、残疾人学院等十多个特色学院。从多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合作办学是实现开放大学从大规模、低成本办学转向大规模、个性化、高质量办学,推动开放教育更加贴近需求、贴近学习者的最有效的办学路径。 最后是资源共享。开放大学是平台型、功能型大学,在这个平台上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开放共享,是开放大学作为推进城市终身教育体系建构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承载者的深刻体现。对于开放大学而言,学校资源整合能力有多强,学校办学能力就有多强,因此一定要用最大的包容、最大的开放去实现资源共享。 在线学习:2010年,上海开放大学挂牌。10年探索和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及国际开放教育贡献了哪些智慧? 袁雯:开放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试验田。上海开大10年探索和实践所作贡献,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全过程质量控制还没有全部解决,但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的今天,开放大学注册入学、达标毕业、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经验对普通高校有借鉴作用。二是探索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智慧学习模式。开放大学有教无类,入学学员基础差异比较大,但毕业时必须达到国家统一要求,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分层教学。仅靠教师个体很难做到,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学习行为识别和学习数据分析等技术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现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中国开放大学的实践提供了中国模式,为讲好中国教育公平故事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树立建设一流开放大学目标 在线学习:面向未来,上海开大确立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 袁雯: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开放大学,我们的行动口号是办一流开放教育、建一流新型大学。要达到一流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做好三件事情非常重要: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流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在线学习:在一流开放大学建设中应坚持怎样的质量观? 袁雯:上海开大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适需、适用、适变”。“适需”即适应需要,满足政府、社会、机构和学习者的需要,这个前提是一定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高等教育要求;“适用”即学以致用,开放大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学到的知识一定要能学以致用;“适变”即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应对社会变化、应对岗位变化的能力,从而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与之对应的学校质量观是“满意、有效、达标”。 在线学习: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进程中,您认为应深入思考研究哪些问题? 袁雯:开放大学是新型高校,前行的路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做法可供模仿,我们是新时代开放教育的探路者、开创者。建校60周年是开放大学“二次创业,改革再出发”的重要时刻,未来,我认为我们更加需要想清楚、弄明白新型高校到底“新”在哪里,开放大学能为学习者提供什么,新型高校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又应具备怎样的战略思维以及执行能力、管理能力和办学能力,这是建设好新型大学的工作基础和逻辑起点。 同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办好新型大学要落在实际行动当中,不能口头上讲不走普通高校的路,不走电大的老路,不走国外开放大学的路,但在行动上和工作中又回到普通高校、电大的老路上,这关键是要在思想上破除思维定式,走出舒适区和惯性区,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完善新型高校的治理模式、办学体系、办学机制等。 在线学习:采访中接触到很多电大老人,他们对上海电大有很深的感情。作为上海开大校长,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袁雯:想到他们,我心中只有两个字——感动。没有一代代电大人的努力,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上海开放大学。现在的美丽校园、基本的办学制度,都是历任电大、开大领导一点一滴积累到今天才形成的,我们是站在他们开创事业的基础上向上攀登的。在这里,我要向每一位电大、开大的奋斗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 主笔 刘增辉 选编: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