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是有关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具体体系和管理组织制度的总称。任何一个管理组织都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一是有合理的管理机构设置;二是管理权限要明确、有权威;三是要有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Q与流通;四是要有高昂的士气、氛围和满足感。管理体制对管理效能状况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的管理体制是管理职能有效发挥的保证。 一、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社区教育管理组织制度的统称,主要包括社区教育管理组织系统中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责划分等组织管理元素组合的总称。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主要选择了“委员会”这种体制形式。上海市和南京市称作“社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称作“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这是第一层级。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大多数是以区、县为主的三级管理体制,大多数的区县成立了“区县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其组长一般由区县党政领导担任,成员则由政府有关部门与各街镇领导组成),以下就是街镇的领导小组、村居的领导小组。这就是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基本管理体制。这个管理体制,原则上是在政府领导下的指导协调机构,这样的组织由于有行政官员的参与,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又由于其成员构成的多元性,又具有了广泛性,这是我国当下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显著特点。 (二)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结构模式 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种基本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即:以街道为中心的地域性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学校与社区互动型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媒介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1.以街道为中心的地域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城市社区教育通常是以区政府或街道为主体(在农村则以县、乡镇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管理的一种组织模式。这种体制模式的组织形态是区或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或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这也是目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 地域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机构统筹,行政力量为主,具有显著的行政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威性。党政领导负责社区教育的规划、筹备和发动,带有明显的行政倾向,因此权威性比较高,影响也比较大。二是计划性。由于社区教育委员会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因此社区教育委员会在所辖区域内可以充分统筹社区教育力量,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发挥辖区单位的优势,形成“共建、公管、共享”的格局。 2.学校与社区互动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中心),协同所在社区单位和学生家庭联合组建而成的社区教育管理的组织的体制模式,这是一种跨行业、跨系统的横向沟通性组织网络,相互之间不存在“指挥—服从”行政指令性的组织关系,属于开放式教育社会化中介组织。例如,南京市玄武区辖区内第九中学、人民中学、长江路小学、洪武北路小学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地配合街道向社区居民无偿地开放场地,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并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资源协助学校完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使在校生获益。南京市玄武区为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过程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拓展青少年教育阵地,选拔辖区第九中学的40名学生,作为社区青年志愿者,走进玄武区新街口街道的四个社区开展社会实践试点工作,使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区,实现“街校共建、优势互补、教育双赢”。 3. 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社会为主体,适应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自主管理模式。这种体制模式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正规形式的社区学院;另一种是非正规形式的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习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这种社区学院实体型体制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机构设置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在教育时间上延续终生,在教育空间上全方位覆盖社区所有成员的学习需求,在教育管理上主要是以社会为主体的自主管理和弹性管理。社区学院除与高校联合办学外,还和辖区内各级单位合作,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学历教育和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非学历教育。不少地方的社区教育学院是自主办学、社会参与、服务于社区的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学院面向全体居民,广泛开展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培训、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培训,以及面向全体居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教育。 4.以地域为边界进行的自治型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社会 各界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社区教育进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居民自治意识初见端倪。地方政府把社区教育试验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动员、督促和指导社区内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统筹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社区教育,真正实现社区教育事务共商、社区文明共建、社区资源共享。任何一种社区教育活动,要保证持久地开展并发挥作用,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是必需的,这就是社区教育设施和专职的社区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基础。日本在每个市、町、村都设立了开展社区教育的公民馆,并将其列入《社会教育法》进行保护,上海市也在市区通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服务于社区教育的设施,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面对社区教育的琐碎小事,配备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业人员的素质往往会影响到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5.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通过自已筹建的小众媒介(国家筹建的对全体社区民众公开传播的传媒般称之为大众媒介),面向全体社区成员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等非学历方面的教育。根据社区成员的需求,将相关教育内容(如道德法制、时事新闻、休闲保健等与工作或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媒介传播给社区成员,社区成员通过与媒体接触,进行试听学习、在线学习等以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社区教育管理中的运行机制 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是组成社区教育的各要素的功能和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及方式,及社区教育赖以运转的一切方法、手段的总和。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需要由组织系统、保证系统、社会文化背景系统和监控系统这四个基本子系统或要素组成才能运转。具体而言,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政策法规机制、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课程开发机制与督导评价机制等方面。 (一)政策法规机制 建立适合于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度,是世界各国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从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立法、经济和行政等的途径对社区教育施加影响,从而使各州也相继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社区教育的地位。 当前,在我国,国家层面尚未有关于社区教育的专项立法,部分省市以及城市先后立法促进地方社区教育的发展。据了解,在省市一级,已经立法的有福建、上海与河北,城市一级立法的有太原、宁波以及成都等;其中,成都是对社区教育实施专项立法。 在社区教育政策法规的机制建设中,教育行政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都属于国家层面指导社区教育的重要文件。文件提出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追感”,还就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定位。特别是提出了要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有些省、市虽然尚未立法,但还是通过一些文件对所在地方的社区教育提出了要求。例如,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粤教职【2016】3号文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这个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广东省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分年度的目标,还明确了社区教育的重点任务及保障工作等,同样具有一般法规的某些属性。 (二)激励、经费、课程开发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社区成员内在学习需求的激励。人是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也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是社区教育的基础。为此,社区可采用目标激励、示范和榜样激励、政策激励、学习竞赛与评比等多种手段,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教育活动中来。 另一方面是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激励。当前由于社区教育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发展还很不平衡,很多地方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度并不高,这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所以在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有助于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的积极性。 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活动开展需要经费支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立社区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其作用,从保障公民学习权利的角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责无旁贷。与此同时,可采取社会资助一点、社区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培训创收一点、参与学习的学习者自己缴纳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广泛吸纳资金,从而不断改善社区教育的办学条件。 课程开发机制:社区教育课程是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为依据,包括知识的、经验的、实践的、环境的、生活的资源和内容在内的教育、学习活动和过程的总和。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充分整合优化社区教育资源,适应社区成员全面发展的需求,适应市区全面进步的需要,因此,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应该遵循整合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参考案例】南京市鼓楼区为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动态开发社区教育课程制度。每年12月,社区培训学院和社区居民学校通过向社区居民发放问卷调查、征询意见、社区议事等多种方式来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并认真分析研究,拿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并且在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适需对路的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形成社区教育课程计划。 教育部职成司与社区教育专委会,于2011年成立了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并且于2012年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开幕式上表彰了首批全国社区教育优秀课程。 又如,广州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则以广州社区学院(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为龙头,组织推动全市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共同开发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强调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必须适应广州社区居民特点及需求,要具有适合不同年龄、职业、人群、阶层的多样性。并且,广州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注重针对不同地区、区域、经济、文化的差异开发适合广州社区教育要求的特色课程。 (三)督导评价机制 社区教育的督导评价机制是社会性教育管理的价值判断行为。为保证社区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其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诊断功能和目标调节功能。督导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该是开放式的,不仅包括社区教育内部的培训、办学效益等方面,并且还要对社区政府的领导和重视程度社会各部门的合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效用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对社区的育人环境、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行评价。 (来源:《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教程》、社区教育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选编: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