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是老年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满足老年人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多样化需求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青岛市老年大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在工作实践中采取平台思维,丰富和扩展老年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实现新时代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有益探索。
搭建学习平台 让老年人再续青春
2020年,82岁的孙晓慎老人因为年事已高,告别了陪伴自己度过十二个春秋的青岛市老年大学,依依不舍地回到了法国巴黎的家中。临行前,她动情地回忆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旅行团来中国游览,走进了青岛市老年大学,我一下子就被这所学校吸引了。”于是,她在青岛买了房子,在市老年大学报名参加了京剧、书法、绘画等课程的学习。“每年我都会像候鸟一样,开学飞到青岛;放假飞回巴黎,一年两个来回,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孙晓慎老人说。
青岛市老年大学是山东省首批创办的老年大学,自1984年建校以来,在“政治立校、质量建校、特色强校、文化兴校”目标指引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青岛市老年大学“老有所学、如饮智泉”文化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市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重要标志,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老年大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无独有偶,王新华老人是21级文学鉴赏班的学员,虽然已经是82岁高龄,她仍然对于到老年大学上学乐此不疲。她说:“在老年大学,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获得了健康的人生。”在青岛市老年大学,老年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这里,他们不服老,不畏老,不知老,在学习、社交中,兴致勃勃地打开了另一段热烈的青春时光。
搭建管理平台 提升现代化办学水平
1984年,在青岛市浙江路租赁的5间教室里,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青岛分校正式开始招生,青岛市老年大学风起于青萍之末。承担起全社会对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关注的责任,也实现着老人们对于文化养老的桑榆晚景的期待。
如今的青岛市老年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制、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老年学府。拥有23个综合教室、7个专业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开设有32个专业、80余门设有美术书法、声乐舞蹈、器乐综合三个系,32个专业,80多门课程,从建校之初的5个教学班、511名学员,发展到如今的345个班,在校学员近13000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青岛市老年大学加快推进教学环境提升工程,大力建设现代化老年大学。通过创建规范化工作机制、配备先进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措施,实现网上报名、空中授课全程覆盖,数据分析、教学设备互联互通等科学智能化管理,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大学的教学手段。
青岛市老年大学在教学管理方面也持续发力,组织修订印发《青岛市老年大学课程标准》,对5大类56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规范,为老年大学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评价说:“青岛市老年教育创造了中国老年教育的辉煌,为中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搭建政治教育平台 促进学习实践落实
“青岛市老年大学创新性在老年大学成立关工委,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山东省积极推广青岛市的经验,在全省所有老年大学都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名誉会长顾秀莲说:“老年大学的老同志来做青少年工作,既可以教育下一代,又可以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青岛市老年大学有学员党员近3800人,占在校学员的41.3%。学校开创性地构建了政治教育平台,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员党员的先锋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学员党建、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工作“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1年5月28日,青岛市老年大学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立了智泉志愿服务总队,实现党建引领与关爱志愿服务工作资源互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
学校组织学员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与数所中小学签订了“共建共育”协议,积极开展“关爱青少年成长,共育新时代新人”助教活动。组织志愿者们参加中小学早晚“护导”,地铁、车站高峰期人流疏导和“文化旅游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智泉”志愿服务总队成为老年大学文化建设的品牌和青岛市志愿服务的靓丽名片。
搭建文化建设平台 增强全面发展动力
“为霞出彩胜朝阳,耳顺入道超弱冠。”是青岛市老年大学志愿教工纪丰和的座右铭。2001年退役后,纪丰和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青岛市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国画。在老年大学学了五年书画后,本该毕业的他选择了另一种身份续写与老年大学的缘分——做一个老年大学的志愿教工。就这样,纪丰和在老年大学一干就是11年。“在这里,你感受到的不是人到暮年的萎靡、萧条,而是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纪丰和说。
老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广大老年学员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近年来,青岛市老年大学陆续建立起市老年大学书画院、艺术院、文史院和影像院“四院”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展现学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中,艺术院由合唱团、舞蹈团、时装表演团、朗诵团、戏剧团等艺术团队组成,成功举办了“党的光辉照我心”等系列文艺演出活动。书画院已向青岛市美协、青岛市书协输送会员77名,先后开展了向岛城援鄂医务人员捐赠书画作品活动等各类文化活动。文史院和影像院成立后组织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摄影展等活动,记录老年学员美好生活,传播正能量。
青岛市老年大学“一校四院”文化发展模式,架起了联系校内外艺术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展现了老年大学学员“学乐为”的精神风貌,成为青岛市老年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面崭新旗帜。
搭建教学相长平台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好老年教育的关键因素。建校以来,青岛市老年大学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师资来源主要是面向社会招聘兼职教师。这种以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很难适应老年教育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青岛市老年大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派遣制教师聘任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介绍,青岛市老年大学尝试优先从在校任教的中青年教师中招聘骨干教师为派遣制教师。按照考核结果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签订聘任合同,合理确定派遣制教师薪资待遇。充分调动派遣制教师积极性,发挥学科骨干带头作用,为推动老年大学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青岛市老年大学通过搭建教学相长平台,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也加强了学员师资力量的培育,将具备教学能力的学员骨干通过专业化集中学习培训后,输送到各区市老年大学和社区、养老机构老年教育活动点开展教学活动。为学员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搭建新平台,为推动全市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书法教师贺红2000年走进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十余年来,技艺日渐精进,从一个初学者成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如今站在三尺讲台上给老年朋友们讲授楷书,面对学员们如饥似渴的求学意愿,贺红说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通过十余年的书法学习,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非常愿意把这些凝聚汗水的心得与大家交流,使大家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按照青岛市“十四五”规划要求,青岛市正在筹划启动新建市老年大学项目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全面优化城乡老年教育布局,有效拓增老年教育教学点,解决好老年大学办学短板问题。同时,支持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开设老年文化、教育等活动场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创造条件,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活境界,收获健康、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
(来源:青岛市老年大学 肖晨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