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信息传真

(120 次阅读)
本市高质量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发表日期:2024-06-25)




  上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指示,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着力点,系统谋划工作、扩大资源供给、创新学习平台,努力推动上海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学习型城市。

  坚持系统推进,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市教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建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工作目标,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二是健全机构建设。在统筹协调机构建设方面,成立由20个市级部门组成的“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在办事机构建设方面,设立市教委终身教育处,负责具体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发展工作;在专业机构建设方面,成立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上海市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中心、上海市学习型企业建设联盟,着力打造学习型社会建设共同体。三是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分工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市级部门、研究机构、区级单位等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市—区—街镇—居村委”四级终身学习网络,形成社区教育纵向衔接的办学网络,为市民“处处能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优质资源供给。一是拓展公共学习资源。依托全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民教育活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成立12个“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下设体验站点近170个,建成终身学习体验项目1100余个,每年参与市民达到250万人次。挖掘上海人文历史资源,推出“申城行走 人文修身”上海市民终身学习人文行走项目,已建成73条市级线路、435个人文修身学习点,每年参与市民超过100万人次。二是拓宽服务对象覆盖面。实施“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累计59万人取得相关学历。依托乡镇成人高等学校,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依托上海开放大学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家政人员、残障人士等专业教育培训,助力民生行业人员素质提升。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街镇为主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法治、科普、亲子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服务。三是扩大老年教育体系。实施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开设课程已覆盖社会科学、生活技能等10类、270多个专题。鼓励高校发挥专业优势举办老年大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色型老年大学,目前已建成5所市级老年大学、44所系统校、25所区级老年大学、221所街镇级老年学校、5589个居村委学习点,着力构建老年教育体系。

  坚持数字赋能,促进学习质量提升。一是完善市民数字化学习载体。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积极发展移动学习、社交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形式,满足市民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推进上海终身教育智慧平台建设,加快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着力实现“一网通学”。依托“上海学习网”等在线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在线课程3.7万门。二是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启动老年教育数据可视化系统建设,满足各级机构对教学数据多维度与时效性的分析需求,缓解老年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借助上海市“随申办”平台,向老年学员提供课程查询、报名、考勤、试听等服务。建设终身教育师资库,形成具备“师资注册、师资流转、资源配送、师资培训”功能的一站式服务系统,优化终身教育师资配置。三是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启动实施“数字伙伴计划”,服务群体从老年人逐步扩大至残障人士、特殊人群,通过数字资源向社区逐步下沉,帮助更多人享受科技进步赋予生活的便捷。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参与培训的老年人超过100万人次。结合日常生活高频事项,建设一批老年智慧学习场景,开发数字孪生课程,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设备。打造中老年学习专属频道“金色学堂”,规划建设智慧生活、文化娱乐、健康科普三大节目带,集聚近千个课程节目,并充分利用社区远程教学点资源,开发线下互动和社交功能,建成线上线下联动的“金色”教育生态。


(来源:上海教育 / 简妮  选编)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