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风里,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步履交织。4月13日下午,在上海开放大学浦东南校学生处梁琨琨老师的带领下,浦东南校第八届学生会新老成员走进上海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在红色热土上叩问初心,在英雄史诗中汲取力量。学生处主任黄华、干事康晓奕和青年教师陈柄玮随同参加。
下午1时,纪念馆门前,梁老师以铿锵有力的讲话为活动拉开序幕。她强调:“思政课不仅在课堂,更在历史的现场。今天的参观,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实践,是让青春使命扎根心灵的旅程。”她寄语南校的青年学子:“作为新时代的红色接力人,我们要从英烈手中接过精神火炬,将对先烈的缅怀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青春光芒!”
在梁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神情肃穆依次走进纪念馆六大主题展区进行参观学习。
踏入“决策出兵、抗美援朝”展区,500余幅珍贵照片与1800件革命文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学生会秘书长徐向庭结合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珍贵照片,为同学们讲述了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的故事。
在毛岸英的雕像前,学生会主席邵斌满怀深情地讲述了毛主席之子毛岸英牺牲的故事,当同学们看到毛岸英的遗物与牺牲场景复原时,肃然驻足。邵斌动情道:“毛岸英是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他用生命诠释了‘领袖之子亦是人民之子’的担当。”
在“英雄赞歌”展区,学生会副主席陈丽在“杨根思连”的旗帜下,为同学们讲述了1950年长津湖畔,杨根思带领全排死守1071高地的悲壮故事,在弹药耗尽时,杨根思抱起最后一包炸药冲入敌群,用生命兑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铁血誓言。陈丽指向旗帜,目光灼灼:“这面旗,是信仰的见证,更是对当代青年‘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召唤。”
一尊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铜像前,同学们久久凝视。铜像目光如炬,双臂张开作扑挡状,学生会文体部部长李剑伫立于黄继光铜像前,为同学们讲起了上甘岭战役的故事,看着铜像基座上的弹痕浮雕,他沉声道:“黄继光牺牲时没有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但历史永远记得——当年轻的生命与家国大义相遇,模糊的是面容,不朽的是精神!”
“奉贤人民、上海人民在抗美援朝中捐献物资,许多青年奔赴前线……”学生会事业发展部部长郭冬飞站在上海抗美援朝老英雄事迹版块前,结合地方史实,讲述了家乡儿女的奉献故事。展柜中泛黄的《志愿军家书》与锈迹斑斑的军功章,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家国一体”的深沉力量。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或凝神聆听讲解,或俯身细读文物说明,在留言墙前同学们纷纷留下对烈士的追思和对祖国的祝福。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敬意,更是新时代青年对红色血脉的庄严接续。
活动尾声,全体师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合影。梁老师总结道:“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时,面对的是世界头号强国的飞机大炮;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较量,时代把新的考卷已经交到大家手中,请同学们记住: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奋斗的模样,就是答案!”
归途中,同学们纷纷写下了学习感言,这些动情的文字不是作业,而是火种,是精神的传承,照亮的是同学们血脉中奔涌的信仰,是未来征途上永不偏移的坐标。这,或许正是“行走的思政课”最生动的答案——以青春之名,致敬历史;以使命为笔,书写未来!
(来源:上海开放大学浦东南校 / 简妮 选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