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信息传真

该作者发布的其他新闻
作者 游客 2010-08-03 (1689 次阅读)



江苏省高邮市帮农民迈过致富“最后一道坎”

  

(本站转发日期:2010-08-03 

 

“这位是从镇成人教育中心校请来的老师,他懂得栽桑养蚕的技术,他就是我们要敬的‘财神’哩。”村支书话音刚落,课堂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学员们以这样一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之情。

这是笔者日前在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虎头村村民学校现场看到的场景。近年来,高邮市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加大成人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实施“农民进工厂、农民学技术、农民上大学、农民受教育和农民出国门”等“五项行动”,服务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

让所有农民“学者有其所”

2007年之前,高邮市的成人教育工作还处于资源相对分散,设施较为落后,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阶段,未能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应有的服务大众的作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越发感到既有的成人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从2007年起,我们根据扬州市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针对广大农民的‘五项行动’,即让百名农民上大学,让千名农民出国门,让万名农民进工厂,让十万农民学技术,让百万农民享受社区教育,这在江苏省是首创。”高邮市教育局局长许明介绍说。

“五项行动”开展以来,高邮市不断加大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投资1.3亿元易地新建了市成人教育中心校,学校开设了数控、电子、动漫、财会等12个专业门类,拥有20多个专业实习场所,现已成为省级数控、服装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高邮在全市333个行政村和社区均建有村(市)民学校,在58个骨干企业建有职工学校。这些学校设施齐全,有专人负责,部分学校还有健身房、舞蹈厅、练歌房等。

通过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高邮将撤并的学校整体或部分划给乡镇成校,不断加大各乡镇成校的建设力度。目前,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域的21所乡镇成校全部实行单门独院、独立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除开展独立办学外,还负责统筹本社区的教育资源,辅导管理考核本社区的教育培训工作。截至2009年底,11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了扬州市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验收,八桥、开发区、菱塘3个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还被评为江苏省乡镇社区教育中心。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高邮市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成人教育市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培训机构按要求、按条件准入,成熟一个,吸收一个,全市现有公办培训机构4个,民办培训机构3个。

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又有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加之符合地方生产实践需要,高邮市的成人教育迅速走出了以前的低迷状态,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以高邮市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主体、村(居)企教学点为延伸的三级成人教育管理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笔者在高邮采访时注意到,在各乡镇街头,随处可见广场上活跃着的舞龙舞狮队、扇子舞队、老年腰鼓队、太极拳队、京淮扬票友会等团体。据了解,高邮全市共建有18个乡镇(区)市民广场、农民广场,“广场文化”已经成为高邮各乡镇成校的又一特色。“百姓学堂”、“秦邮文化讲坛”、“周末课堂”、“广场文化”已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农民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甚至反哺教育的平台。

3年来,高邮市“五项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名农民上了大学,400多人出国务工,近万名农民走进工厂,近20万农民学到了技术,近百万人接受了社区教育。

培训重心下移到村到户

在送桥镇,有一位人称“鹅总司令”的养鹅专业户杨万明。他创办的“科农公司”集炕苗鹅、育种鹅、种草养群鹅、鹅饲料加工、仔鹅深加工于一体。笔者见到杨万明时,他正在厂里紧张地忙碌着。

杨万明告诉笔者,送桥镇素有养鹅的传统,鹅不仅是当地人喜爱的佳肴,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他的父亲和鹅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因为各种原因,鹅蛋常常孵化不出仔鹅,收入并不理想。为给父亲分忧,杨万明退伍后回到家乡。听说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开办了“养殖业技术培训班”,他积极报名参加。由于勤奋刻苦,杨万明又被学校推荐到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养殖系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杨万明系统学习了养殖技术,大大开拓了视野。

正巧此时,长期从事水禽研究的扬州大学农学院赵万里教授来到送桥镇为新培育的鹅种寻找合适的育种基地。得知此消息的杨万明与赵万里一拍即合,于是,“扬州鹅”这一优良品种在送桥诞生了。利用在成校学习的基础,加上新鹅种自身的优势,再辅以教授的点拨,杨万明边学边做边研究,种群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年年创新高,工厂设备也不断更新,走上了现代化的科学养鹅之路。

杨万明的成功并非特例。据了解,高邮市各乡镇成校围绕农业生产实际,普遍开展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将培训重心下移到村、到户,让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着力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里路”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周山的稻米加工培训、周巷的林业培训、界首的酱菜制作培训、龙虬的水产养殖培训、司徒的养鸭培训、马棚的水生蔬菜种植培训等大受农民的追捧。

围绕农业技术普及,高邮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组建科技小分队,走街串巷宣传农技知识;定期编印科技小报,免费发放给农户,开辟科技橱窗,录制实用技术光盘,深入各村组巡回播放。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1个省级、6个市级、21个县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此为载体实施的“农民学技术”工程,让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民手中真正得以转化。

一乡一特色 一乡一品牌

虽然暑气逼人,但周山镇农民学技术的热情却丝毫不减。笔者在该镇成校采访时看到,满满一屋子的学员,正在专心聆听有关职业道德、生产技能、劳动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讲座。这是扬州市盛世百年工贸有限公司的员工在接受一年一度的培训。公司总经理吴开泉得知笔者此行是来采访成人教育的,热情地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吴开泉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高中,外出在浙江、上海等地打工。“那时手上没有技术啊,一年到头没少辛苦,但挣的钱却少得可怜。”回家过年时,吴开泉得知周山成校开办了建筑装潢培训班,头脑灵活的他注意到这是当今市场上吃香的行业,便报了名。在成校老师的悉心培训和指导下,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吴开泉很快入了门,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在油漆工序和装潢设计方面颇有心得,很快就被浙江的一家工艺品厂“挖去”做工艺品油漆工,年收入达4万元。

吴开泉没有满足于此,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拍婚纱照,便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决定贷款投资像框生意。由于他有技术,又肯吃苦、善钻研,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公司有职工150多人,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4位,产品远销东南亚。“企业规模扩大了,就更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我抽空参加了高邮电大的工商管理培训班,学习了日本的‘6S’管理模式。对于新招员工,我也是安排他们先培训再上岗。”说到这里,吴开泉的目光转向了培训教室,“你看他们,有的已经是老员工了,但我还是要求他们每年到这里参加学习、充电提高。”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高邮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未来出路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高邮市积极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就业创业为重点的培训,各乡镇成校立足本地实际,对广大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卸甲、车逻、郭集、汤庄等成校针对“电动工具之乡”、“五金工具之乡”、“灯具之乡”、“液压机械之乡”的成熟壮大抓转移培训;三垛、马棚等成校紧扣三产及家政服务业抓转移培训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一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的培训模式。

许明局长告诉笔者,仅2009年一年,高邮全市就培训了农村劳动力12696人,其中引导性培训5484人,技能型培训5255人,转移后培训1957人,实现转移3719人。“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强化对乡镇成校的领导,进一步加快乡镇成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学习渠道和开发培训项目,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为他们致富创造更好、更有利的条件。”

 

 

 (来源:《中国教育报》   选编:斯原)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