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建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本站转发日期:2011-11-17)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江苏常州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纪实
近日,由江苏常州社区大学与常州教育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讲座“常州公开课”首次开讲,主题为“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主讲人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常州公开课”今后每月将举行一次。
“常州公开课”是该市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今年5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来常州考察后认为,常州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大力普及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其扎实的工作,已经彰显出该市终身教育体系的清晰轮廓。
政府“顶层”设计,推动全民学习
走进常州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的指示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介绍,这是常州市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9年9月设立的一个职能机构。
在常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使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扎实行动。
2001年,常州率先在全国中等城市中提出学习型城市建设,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08年,常州市建立了江苏省首个终身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民政等14个部门组成。今年4月,又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24个相关部、委成员组成的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常州从“顶层”设计终身教育的制度、机制,出台《常州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它提出:到2012年,基本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实现全体市民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全民学习目标。
常州用“终身教育”统筹国民教育、非学历教育,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终身教育体系。
整合教育资源,构筑学习网络
董农美《寻访常州先人的足迹》、赵小花《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李斌的《论语》讲堂……进入“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只要轻轻点击,就能在线自主学习喜欢的课程。这一包括课程选择、在线学习、学分统计等“一站式”学习服务的网站,浏览人数已超过10万人。
2009年5月,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的常州社区大学成立,这是常州市政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创立的江苏省首家社区教育大学。它分设终身学习指导中心、终身教育信息中心和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去年11月,又开通了“常州终身教育在线”,同时,依托常州工学院等7所院校,成立了首批社区大学分校。
常州社区大学校长刘维俭告诉记者,在成立社区大学的基础上,常州积极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区(县级市)社区学院、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村民)社区教育学校四级网络,市民可根据需要,从面授、电视教程或网络教程中任意选课。
“我们按照当地居民的需要,安排课程和老师,满50人就开讲,并送课上门。”刘维俭说,常州社区大学已陆续开发出具有本土人文特色的课程300门,仅去年一年,就派出授课教师178人次,两万多人次前来听课。
“社区大学还将探索建立学分积累制度,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市民,可以享受多种实惠,比如到新华书店买书、到商场购物等都可享受打折优惠。”刘维俭说。
“处处可学,时时能学;针对不同对象,适时安排授课时间;无门槛、零收费是常州社区大学的主要特色。”丁伟明介绍道。
打造学习品牌,满足群众需求
今年8月,来自湖南的“新常州人” 马文龙通过钟楼区新闸街道组织的培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劳动保障协理员的资格考试,现已成为新闸街道前进村委会劳动保障协理员。常州社区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主任陈仁荣告诉记者,家电维修、健康饮食等,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课程很受追捧。
常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要让终身教育惠及各类人群,满足每个老百姓的需求,让学习成为常州人的生活方式和自觉行动,这才是常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
为此,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等不同群体的需要,常州创设了“网上学习城”、“文化楼道”、“小巷论坛”等开放式的全民学习载体,并培育出了“龙城讲坛”、“道德讲堂” 等学习品牌。其中,“道德讲堂”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涌现出五百余个,举办各类讲座一万余场。
除了本地市民,常州还为“新市民” 搭建终身教育平台。常州各村镇利用“农村科技文化超市”、“现代农民工程”等,抓好农民市场经济知识、实用生产技术培训。“新市民夜校”为全市100万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各类知识培训。
丁伟明透露,目前常州市正在依托常州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大学建设常州市开放大学,并与江苏省开放大学有效衔接,将常州市开放大学建成社区教育的中心、远程教育的龙头和终身教育的基地,承担成人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大功能,满足常州百姓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来源:《光明日报》 选编: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