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社区科普有了“金标准”
(本站转发日期:2012-12-19)
一说起社区科普活动,许多人的印象仍停留在或是“唱唱跳跳”的文艺演出、或是养身保健知识讲座等几种简单的形式。但对业内人士来说,社区科普如何做到规范和长效是个难题。 2012年尚未结束,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科普负责人余广信已经开始为明年开设的社区“创新屋”做准备。“创新屋”将配备各种迷你车床以及材料,供动手达人们自己制作各种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潍坊街道的科普活动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都颇有名气,但余广信仍觉得压力不小。“我们可不想在明年的评估中输给兄弟街道,所以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争取更多分值”。 余广信所说的“评估分值”,是指浦东新区从2008年起推出的一套评估办法,围绕社区科普活动的经费投入、活动次数、硬件设施、形式创新等,列出二十多项细化标准,每条对应2-5分的分值,每年年终浦东新区科协将统一对各街镇考核打分,总分排名前25%的将得到配套经费支持和奖励。 一直以来,基层科普在社区工作中经常处于“弱势”地位:组织结构松散、没有固定的专职科普人员;经费方面,大多数街镇并没有独立的财政预算和统一的预算标准。社区科普活动缺乏连贯性,有时热闹有时冷清,新颖性不够。有了评估办法后,不仅让社区科普有了明确的标准可循,更起到了激励作用。4年来,全区36个街镇的科普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不少街镇还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普主题。这项评估办法日前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肯定,有望在全国推广。 对于基层科普工作者来说,最直观的变化在于科普从此“有规矩”可循,而不是单单靠一两名工作人员口头传授。大学里学金融的朱成飞毕业后成了一名街道科普工作人员,刚接手时,不知道从何做起。对照评估指数表,小朱渐渐入了门——每年哪些活动必须组织、活动规模多大,科普设施有哪些、何时更新,如何创建特色品牌活动…… 评估办法对社区科普起了激励促进作用。浦东新区科协科学普及部负责人说,评估指标不少针对了科普工作的“软肋”。例如,针对基层科协管理混乱,规定必须定期召开理事会和换届,否则评优时一票否决,基层科普负责人也必须具有一定职级;针对科普经费时多时少,规定每个街道的年人均科普经费不少于2元,每个乡镇不少于4元;针对活动形式千篇一律,对于有所创新的街镇给予高分值奖励。 评估办法得到了越来越多基层工作者的认同。以潍坊街道为例,他们以全国第一家社区科普中心为特色,陆续配备了4—5名专职的科普工作者,分别与海洋大学、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科学商店。社区居民觉得,科普活动不再局限于一年一次的科技节、科普活动日,而是一年到头经常热热闹闹。内容也包罗万象,从食品安全到健康养生,再到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一年近百场活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据显示,评估办法推出以来,全区的科普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每个街道的平均投入从2008年的8万元,增至目前逾9万元。
(来源:中国上海网 斯原选编)
|